《一夔已足》的故事
传说在黄帝时代,东海有座山上出现了一只怪兽。他的形状像牛,但头上无角,只有一条腿,却行走如飞;眼睛白天像太阳发出的光,晚上像月亮发出的光;发出的吼声比打雷的声音还响,非常吓人。人们都称这种兽为夔,认为是不祥之物。
后来,这只怪兽终于被一名勇士捉住,并把它献给了黄帝。黄帝立即派人把它杀死,并用它的皮制成了一只非常大的鼓。由于这只鼓很大,用力一敲,声音可以传出五百里以外。
到了尧时,民间出现了一位很有名气的乐师,他的名字也叫夔。他精通音律,特别擅长击罄。罄是一种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头制成的打击乐器。据说只要夔一击罄,百兽就会随着他的节奏跳舞。
舜继位后,他感到音乐的作用很大,认为音乐能体现天地的精神,打算任命一位乐官,便派重黎到民间去选拔。重黎找到夔后,把他推荐给舜。舜任用他后,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音乐才能。
舜十分欣赏夔的才能,决定派他到全国各地去正音协律,传播音乐。重黎担心夔一个人难以承担这个重任,建议舜再找几位乐师协助夔执行任务。
舜听后摇摇头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果然不出舜所料,夔很尽职尽责,通过音乐把中原的文化传播到了四方。
春秋后期的鲁国,有不少人把在舜时代担任乐官的夔与黄帝时代的怪兽夔混为一谈,认为这位乐官只有一条腿。鲁哀公对这件事也搞不清楚,特地去问孔子,说:“我听说乐官夔只有一条腿,是这样的吗?”
孔子听后摇着头回答说:“一条腿的夔是有的,那是黄帝时捕捉到的一只怪兽。乐官夔是人,怎么会只有一条腿呢?舜曾经说过‘夔者一而足’的话,但这句话的意思说:精通音律的夔有一个就够了,并不是说他只长了一条腿。”
人们都认为孔子的解释是对的。为了避免误会,“夔一足”的说法就改为了“一夔足”。后来,演变为“一夔已足”。
《一夔已足》的道理启示
“一夔已足”是舜对夔的评价,而在很多时候人多也并不一定代表具有优势,俗语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在一些情况中,真正的人才一个人就够了,人多不一定势众,也许会引发更多的阻力。而在学习中也是同样的道理,艺贵在精而不在多,十八般武艺,不一定要样样都精通,却一定要有甚少一样是自己的强项,只有这样才能在人才济济的社会中占一席之地,成为“一夔已足”的行业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