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由衷》的故事
春秋时候,王室衰弱,周天子已经不再受到诸侯那么重视了。
春秋初年,继郑武公之后,郑庄公仍是周平王的卿士,执掌着朝廷的大权,但他对平王不大尊重。于是周平王有好些事情,交给同时也在朝里做官的西虢公去管理。
郑庄公为此对周平王很不满意,认为平王是要让虢公代替自己管理朝政了。
周平王就向郑庄公解说:“无之。”意思是:我没有这样的意思。
为了消除隔阂,相互间还同意互换人质,来表示对对方的信任。于是,周平王的儿子王子狐为质去郑国;郑国的公子忽也质于周,来到了洛阳。这便是有名的“周郑交质”事件。
可是,就在这年的三月,周平王就死去了。平王的孙子姬林即位,史称周桓王。
桓王一即位,也想委政于虢公。郑庄公非常生气,就在这年四月间,派大夫祭仲率师到周桓王国都附近的温邑(今河南温县南),把已经成熟的麦子全割走了,秋天里,祭仲又带兵到周桓王国都附近的成周(今河南洛阳市东),把成熟的谷物全部割跑了。
从此,周郑之间的关系逐步走向恶化。当时,有些正直之士在评论这件事时,指出:“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中:同“衷”;要:约束;间:离间。这段话的意思是:不是从内心里说出来的真话,交换人质也是没有信用的。如果相互间能坦荡、真诚相交,都能以礼义来约束自己,即使没有人质,谁又还能离间得了相互间的关系呢?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就把“信不由中”这句话,引申为“言不由衷”这个成语。
《言不由衷》的道理启示
现代社会中,戴着伪善的面具说着言不由衷的话的也大有人在,在欺骗他人的同时,也同样被欺骗着,过着自欺欺人的生活。
成语告诉人们,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人也一样,如果你对他真诚,那么他也会对你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