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 > 正文

《尾大不掉》的故事和道理启示

《尾大不掉》的故事

公元前530年,楚国灭掉蔡国后,将公子弃疾封为蔡公。有一天,楚王向大夫申无宇打听公子弃疾在蔡国的情况。

大夫申无宇回答说:“我听说将官的势力如果太大,就不宜派他们长期在外镇独守一方;如果官员的势力太薄弱了,就不宜胜任京官的职务。俗话说得好:‘自己的亲属最好别安排外地的职务给他,别国来的客人也最好别担任宫廷的大臣。如今,我们公子弃疾远在蔡国任职,而郑国的公子丹却在我们楚国担任要职,大王您可要当心呀。”

楚王又问:“那么现在国内出现了一些规模很大的封邑城市,这到底好不好呢?”

申无宇说:“过去周天子分封诸侯,他的用意原本是希望靠诸侯的封地和城池形成藩篱和屏障,如众星拱月那样,拱卫中央朝廷。可是后来诸侯的邑城发展得越来越大,天子渐渐地指挥不动诸侯了,不仅指挥不动,反而诸侯的邑城还对天子的都城造成了威胁。这好比树梢长得太茂盛以后,大风一来就会把整棵树拦腰吹断;动物的尾巴长得太肥大以后,摇晃起来就十分困难,这您是知道的吧(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楚王听后,连连点头称是。

202203130348045.jpg

《尾大不掉》的道理启示

尾大不掉,树大招风,短短几个字,道出了“把握分寸”的重要性。在一个整体中,某个部分不能过大,一旦部分大过了一定的度,必会影响主体。强者不甘心处于从属地位,冲突或叛乱在所难免。

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如唐朝时,地方节度使安禄山强大之后就不甘心再受皇帝的指挥,掀起了“安史之乱”。

所以,要保持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状态,就要注意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使事物的主体始终处于支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