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取豪夺》的故事
宋代书法家米芾、米友仁父子,是闻名当世的大家。他们十分喜爱古人的字画,一旦遇到珍品,想方设法都要得到,有时甚至到了荒谬的地步。
有一次,米芾的朋友蔡攸得到了一本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行书《鸭头丸帖》,请米芾来喝酒观赏。米芾一见此墨宝,便舍不得放下。但让朋友割爱,却又难于启齿。于是他打起了主意。
饮酒时,他忽然泪流满面,连连狂饮,突然掷杯而起,向好友拱拱手道:“我实在痛不欲生,要追随屈原投江而去了,就此永别啦!”说罢,起身就走。
蔡攸大惊,一把将他拉住,追问原因。米芾说:“我有生以来收藏了不少名人字帖,但没一幅比得上这幅。如此一来,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蔡攸听了,知道他的用意,无奈之下,只好将这幅墨宝给了他。
米芾的儿子米友仁更是继承了乃父“癫狂”之风。米友仁有一次向别人借来唐代画家张萱的《望月》图,自己熬了几个通宵将画临摹下来,然后把真品留下来,把自己临摹的赝品还给了画的主人。
过了几天,画主人发现自己被骗,便登门来讨要自己的真品,声言不还回真品,就要与他对簿公堂。米友仁很奇怪,因为他以前也这样干过,从来没有人找上门来,怎么这个画主偏偏能识破呢? 他忙问其中的缘由。
画主说:“你以为你手笔高明,就可以以假乱真了吗?告诉你:我那幅原画,技法太绝了,在蜡烛光的辉映下能看出月亮里的嫦娥和玉兔。你临摹时却忽略了这一点!”
米友仁听了,心中暗暗叫苦,也由衷佩服其功力。无奈之下,只好把原画取出,双手奉还给画主,又说了许多好话,央求人家别去告状。
苏轼有两句诗:“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有人认为指的是米芾、米友仁父子。而 “巧偷豪夺”被后人改为“巧取豪夺”。
《巧取豪夺》的道理启示
米友仁对喜爱的东西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即便他有再高的才能,也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他人可以借此提醒孩子,对于喜欢的东西,可以尝试通过正当的手段去获得,如果真的得不到,也绝对不能用卑鄙的手段去强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