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口牛后》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苏秦的人,连续十次上书秦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一“纵横学”。鼓动秦国与其他六国建立友好“联盟”,然后再各个击破,但是秦惠文王没理他。
苏秦垂头丧气的回到家乡。家里人看见他狼狈的样子,都不愿和他说话。后来苏秦改变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决定采用“合纵”的方法,让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
苏秦在游说了赵国和齐国之后,又来到韩国游说韩宣惠王抗秦:“韩国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国土方圆千里,甲兵数十万众。天下的强弓劲弩,大多数出于韩国。一些著名的弩机,射程都在六百步之外;士兵脚踏发射,可以连射上百发,杀伤力非常强。韩国的剑和载,也极有威力,再坚硬的东西也抵挡不了;而且韩国士兵勇猛,可以以一当百。韩国如此强盛,大王如此贤明,却准备向西面的秦国屈服。这样做,不但国家受辱,天下人也要笑话。臣听说过一个俗语:宁当鸡的嘴巴,也不当牛的肛门。鸡的嘴巴虽小,但是比较干净;而牛的肛门虽大却很臭。如今大王向秦国称臣,和当牛的肛门有什么区别,大王如此贤明,又拥有如此多的雄兵,却背负如此臭名,臣私下为大王感到羞耻啊。”
韩宣惠王听到这里,勃然变色,拔剑仰天叹息道:“我虽然没有什么出息,也不能向秦国屈服,就照先生说的办吧。”
《鸡口牛后》的道理启示
苏秦成功游说韩宣惠王抗秦。
故事中“鸡口”和“牛后”都是社会链条中的一环,只是角色不同、位置不同罢了,无论在社会链条的哪一个环节,尽责尽责是最重要的,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永远是人生的至理。
因人的志向和境遇不同,人生的选择也不同。人们既要颂赞“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的进取之道,也要欣赏“宁为牛后,不为鸡口”的磨砺精神。
有的人拒绝在别人的光环下做个普通人,不愿意在别人设计好的路上行走,而选择“鹤立鸡群”,有了做“鸡口” 的动力,就有了拼搏的自信和力量,就能不受他人约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可以让成功来得更容易些。
而有的人则愿意选择大舞台,他们认为舞台越大,发挥的才能就越大。只有在“牛后”经受了足够的困难和锻炼,培养了坚定的意志和,具备了充足的实力,才有资格走上“鸡口”的位置,也才有可能成为人人服气的“牛头。”
其实无论何时,都应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应听之任之,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