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举目张》的故事
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将秦国质子异人带回秦国,扶植其成为秦庄襄王后,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吕不韦曾在邯郸经商,后来为秦朝的相国。他很注意研究治理国家的理论。他在“用民”一文中说道:“大凡使用人民,其上策是用义服人,其次是以赏罚治人。”
他接着写道:如果“义”不足以让人民为国家效力而死,“赏罚”不足以让人民弃恶从善,那就不能真正使用自己的人民。
吕不韦说,在禹的时代,天下有成千上万的诸侯国,到商汤时至少也有三千,这些诸侯国之所以没有存在下去,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处理与人民的关系。
吕不韦又说,人民不听君主的话,不受国家的使用,是因为赏罚不严。如果说商汤和武王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使用人民的方法。
吕不韦总结说,人民所以听凭国家的使用,是有原因的,这就是:“用民有纪有纲,一引起纪,万民皆起;一引起纲,万目皆张。”这里说的纪和纲,也就是调动人民积极性,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
《纲举目张》的道理启示
故事中吕不韦说,抓住事物的中心和关键 , 带动其他环节问题的解决,只要掌握了使用人民的方法,也就是调动人民积极性,就是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
成语告诉人们,看问题、办事情就要首先抓住重点,如果不分主次,抓不住中心和关键,就不可能把事情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