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的故事
南北朝时期,北魏怀朔镇武将侯景,是鲜卑化的羯族人,他和权臣高欢的交情很深。
公元534年,北魏一分为二,史称东魏和西魏。高欢做了东魏的丞相,令委任侯景为大丞相府长史兼定州刺史。
侯景的右腿有点跛,不谙弓马,但是很有计谋。 他后来被提拔为司徒(征发徭役的官员)、河南大将军。
有一次,他非常自负地说:“要是我手下有三万将士,就能纵横四方,横渡长江擒住南梁的老皇帝萧衍。”高欢就分给他十万军队,让他管辖河南地区。
侯景临行前,对高欢说:“我即将出外驻守,为免发生不测,请您在给我写信时略加几个点,以防被奸人利用。”高欢同意了。
侯景很尊敬高欢,但看不起高欢之子高澄。他曾经对别人说过:“如今高王在位,我不会生出二心。但将来高王不在了,我终不能听命于鲜卑小儿(高家虽是汉人,但已鲜卑化)! ”听者大惊,赶紧让侯景住口。
后来,高欢得了重病。高澄深知侯景不服他管束,就模仿高欢的语气写信要侯景回京,准备废除他的兵权。
高欢在病床上说:“我虽然病倒了,但看你满脸愁容,就知道你有心事,你是怕侯景谋反吧?” 高澄便不再隐瞒。
高欢叹道:“侯景做了十四年的将军,暴戾嚣张,我还能镇住他,但你却管不了他。朝中只有慕容绍宗能制住他,你以后一定要善待慕容绍宗。”局澄点点头,记下了父亲的嘱托。
而侯景接到高澄的信后,检查了一遍,没看到事先约好的点,就不肯回京。他探知到高欢的病情后,更加小心提防。
公元547年,高欢死去。侯景心知高澄不会容他,就乘机反叛,把河南十三州都献给了西魏。西魏的丞相宇文泰也清楚侯景为人奸诈,就派出几路兵马去接管侯景所献的土地。然后,他指令侯景解除兵权,到都城朝见。
此外,高澄得到侯景叛乱的消息后,立即派慕容绍宗带军前去讨伐。高澄一边派出讨逆大军,一边让中书侍郎(中书省的副长官,掌传帝王诏令)魏收草拟檄文,谴责侯景叛国投敌的罪行。魏收才华横溢,短短几天就写出了很多份檄文。
高澄又命人将檄文散发到侯景占领的地区。
侯景腹背受敌,大为不安,就派人给梁武帝萧衍递上降表,请求萧衍派人接应他过江。萧衍已经称帝四十六年了,他见侯景请降,欣喜地认为这是统一天下的契机。他马上接受了侯景的投降,并对他委以要职。接着又派军攻打彭城(今江苏徐州),以分散东魏的注意力,策应侯景。
高澄知道萧衍派兵救援侯景的情况后,想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就令魏收写一篇《为侯景叛移梁朝文》(“移”是旧时公文的一种体例,用于不相统属的部门之间)。魏收领命之后,天黑开始动笔,三更就写好了。
移文劝告萧衍,不要救助侯景,应该把他移交给东魏,这样才能“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就是说要像抽去锅底下的柴火、铲净杂草的根一样,彻底解决问题。但是移文送出去后,却没收到梁朝的任何回应。
另一方面,慕容绍宗奉命率领东魏军队向南进发,到达彭城郊外十八里的寒山堰时,与萧衍派出的兵马大战一场,将梁军几乎全数消灭。
击溃梁军之后,慕容绍宗又继续征讨侯景。此时,侯景手中还握有四万大军,据守着涡阳城,数次击退了东魏军的进攻。
两军一直僵持了几个月,最后,侯景的军粮吃尽了。慕容绍宗趁机发起总攻,侯景带着八百余人逃到了梁朝的寿阳。
以后,侯景在梁朝降而复叛,他带人攻陷梁都建康,纵兵劫掠,致使长江下游地区哀声遍野,史书称之为“侯景之乱”。
魏收在移文中所说的“抽薪止沸”,后来演化为成语“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的道理启示
做任何事情,首先是要认清、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成语告诉人们,“扬水”式的“止沸”,只是一种应急性的措施和手段,只是抓住了事物的次要矛盾,是治标不治本的。只有取走锅底的柴火,断了火的源头,“沸”才能有效止住,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