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的故事
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沛国燋(今安徽省亳州市燋城区)人。
一天傍晚,华佗正忙着为病人们诊症开方,这时,大门外进来两个人:一个是府吏倪寻,一个是商人李延共。他们满脸通红,手抱着头,一步一呻吟地跨进门槛,浑身无力,瘫坐在长条椅上。
华佗问他们有什么病情,两人指着对方,异口同声说:“我们俩都感到头痛身热。”
华佗一言不发,分别给他们切脉后,说:“倪寻先生应当服药通畅肠胃,延共先生应当服药使身体发汗。”
两人感到很奇怪,提醒说:“医生,我们两人病情相同,服用的药怎么不一样呢?”
华佗笑道:“倪寻身体外部无病,病因是内部伤食,延共内部无病,病因是外部受了风寒。你们两个虽然病情相同,但病因却不同,因此药方也应该不同,这叫对症下药。”
两人按照药方取了药,回家后服下,第二天就都痊愈了。
《对症下药》的道理启示
《对症下药》告诉我们对于出现的问题,不能以千篇一律的形式和方法去理解,去解决。同样的问题出现在不同的地方,所反映的本质可能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或采取具体的措施。
这与因材施教为同一个道理,面对不同的学生,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通过分析,明确问题的关键,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