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 > 正文

《董狐之笔》的故事和道理启示

《董狐之笔》的故事

晋灵公是晋襄公之子。姬姓,名夷皋。年纪很轻就继位为国君(公元前620年),他不但幼稚,而且十分骄横,且好声色。

例如他在高台上用弹弓射击行人,以此取乐;他因为厨子煮的熊掌不合口味,就把厨子杀了。国相赵盾屡次劝谏,他却从来不听。起初,他还在嘴上承认错误,表示愿意改正,不过说完也就算了;到后来,他非但毫不认错,反而对赵盾怀恨在心,几次三番设计谋杀赵盾,都没有成功。

赵盾眼见形势危险,只得逃出都城,暂时躲避到外地去。这时,赵盾的堂兄弟赵穿趁晋灵公在桃园里喝得大醉的当儿,密派心腹甲兵,发动突然袭击,把晋灵公杀死了。赵盾得到这个消息,立刻赶回都城,另立晋成公为国君,继续担任国相,主持国政。

这一件事,史官董狐把它记入史册时写道:“赵盾弑其君。”

在封建时代,杀死帝王或尊长叫“弑”,是一种大逆不道的罪行。赵盾见了,大惊,立即向董狐解释,声明自己并无“弑君之罪”。

董狐说:“你身居相位,出走既没有走出国境,回来也没有惩办凶手,这弑君的罪名,你不负该由谁负!”赵盾怒而 杀之。

后来,孔子对于董狐曾称赞道:“董狐,古之良史也,直书事件的实质而不加隐讳(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2021121902491340.jpg

《董狐之笔》的道理启示

《董狐之笔》是后人对那些公正不偏,不因为各人的好恶或利害关系,而捏造不实言论的人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