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 > 正文

《残杯冷炙》的故事和道理启示

《残杯冷炙》的故事

北齐的文学家颜之推,学识渊博,他有一部《颜氏家训》传世,内容是以儒家的传统思想作为立身治家之道。这部著作,对后世不少学者的为人处世也有很大的影响。

《颜氏家训》中有一处告诫说:不能因为有点称赞,你就去受权贵驱使;处在低下的座位上,忍受权贵施舍的屈辱。

杜甫三十五岁那年,早已盛负诗名的他这才踏上通往京都长安的大道。等到考完试后,杜甫觉得自己的文章写的得心应手必中无疑。但是杜甫哪里能知道,主持这次考试的大臣李林甫,根本就没想选用贤才,他对有才能的人,一律采取排斥的态度。

杜甫万万没想到自己会应试失败,内心非常痛苦,极具煎熬,对自己前途悲观失望。从那以后,他流落长安,以宾客的身份出入于达官贵人之家。时常陪着王公大臣宴饮,席间吟诗赋词来助兴。他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维持生计,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得到权贵们的推荐,在朝廷求得一官半职。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给杜甫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2021120902553782.jpg

《残杯冷炙》的道理启示

杜甫到长安应试之时,恰逢当朝宰相李林甫一心想达到权倾朝野之际。由于奸臣当道,使得杜甫空有一番才华却无用武之地,报国亦无门。杜甫的境遇令人黯然神伤,只好向贵人献赋投赠,希望借此谋得一官半职,一方面解除生活之困顿,另一方面实现报国之志向。杜甫如此悲辛的求任之路启示人们,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要想取得发展,必须建立起一套开放的人才流动与竞争机制以及公正的人才录用体系。否则,将导致人才大量流失。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对残羹冷炙作了形象生动的阐释,称这种举动是“抛来”“抛给”。既然是“抛”,就带有一种施舍和侮辱性,彼此的高下立现,尊卑立分。安于残杯冷炙,抱着一种屈辱去生活,最为中国文人不齿。志士文人最注重气节,气节是一种人生准则,一种道德修养,体现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和人生的各个方面。守节者,诚信无欺,见利思义,将节操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更不要说生命之外的金钱、财富与虚名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是守节者的行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