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庄王领兵攻打郑国,郑国抵挡不住,只好求和。晋国得到消息,立刻派兵抗楚救郑,目的是要把郑国争取过来,使他归附晋国。可是晋军还没渡过黄河,郑国已经屈服,楚军也准备胜利回师了。晋军该何去何从呢?中军主将荀林父等部分将领,主张停止进军。
而中军副将先縠和一部分将领却不同意,于是双方发生了争执。而此时恰好郑国派大夫皇戌来到晋军中,他说: “现在,楚军轻而易举地获得胜利,因此很骄傲,他们现在人困马乏,没有戒备。如果你们出兵攻打,我们在一旁协助,一定能够大败楚军。”先縠等人都觉得他说得有理。
可是下军副将奕书却极力反对。他说:“楚国自从灭掉庸国以来,经常教育百姓不要忘记建设国家的艰难,要经常警惕祸患的到来。楚王还经常告诫百姓不要忘记,楚国先君若敖、蚧冒开创基业时坐着柴车、穿着破烂衣服开辟山林荒地的艰难(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从这种种迹象看来,楚军怎么会骄傲呢?师出无名就要打败仗,我军攻打楚军,是我军无理,楚军有理。楚国国君亲自统率大军,昼夜警戒,严防意外,怎么能说他们人困马乏、没有戒备呢?况且郑国劝我们攻打楚军,其实也并不是真心向着我们。要是我们打胜了,他固然会讨好我们,要是楚军打胜了,他还不是又要向楚国投降。我们怎么可以相信郑国的话呢?”
但由于主战派的意见占了上风,晋军没有采纳奕书的正确意见,结果被楚军打得大败。
《筚路蓝缕》的道理启示
成语告诉我们,就算是过上了好日子,也不可以忘记当初的苦日子,只有这样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好日子,能够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