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的故事
一鼓作气典出《左传•庄公+年》: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
齐桓公采信鲍叔牙的话命管仲为相国。这个消息传到鲁国,鲁庄公十分气愤。他开始操练兵马,打造兵器,企图报仇。齐桓公知道了,想先趁鲁国措手不及时攻过去。
管仲劝阻他说:“主公刚即位,军政都还没安定,不宜急着用兵遣将。”但是齐桓公不听劝告,他一心想耀武扬威,证明自己的能力远远超过公子纠,以使大臣们心悦诚服。
如果按照管仲的意见,先使政治、军事、生产等一件件都上了轨道,那还不知道要等到哪年哪月,他叫鲍叔牙当大将,率领大军直逼鲁国的长勺。
鲁庄公愤慨至极,对施伯说:“齐国欺人太甚了!咱们跟他们拼了!”
施伯说:“我推荐一个人,保证他对付得了齐国。”
鲁庄公迫不及待地问:“谁? ”
施伯回答:“这人叫曹刿,能文能武,是将相之才,要是咱们诚心去请曹刿,他也许愿意效命。”
鲁庄公就叫施伯尽快去召请曹刿。
施伯见到曹刿,把本国遭人欺负的事向他说明了,又用犀利的言词刺激他,想叫他出来替国家出点力气。曹刿终被他说动了,就跟着他去见鲁庄公。
鲁庄公问他用什么法子可以击退齐国人。他说:“这很难说,打仗全凭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可以 依循。”
鲁庄公很赏识他,就和他带着大军直驱长勺。
鲁国的兵马到了长勺,摆好阵势,和齐国的兵营遥遥相对。鲍叔牙因在乾时一役大败鲁庄公的人马,难免有几分轻敌之心,即刻下令击鼓进兵。
鲁庄公一听对方鼓声震天,就叫鲁兵也摆鼓对敌。曹刿制止他,说:“等一等,他们上次打赢了,现在锐气还很旺盛, 一直想再大干一番,咱们不如暂时以静制动,别跟他们交手。”
鲁庄公就下令:“不准喧嚷! 不准开打!严阵以待!”
齐国人在鼓声催促下冲了过来,却只遇到钢铁般的阵容挡在眼前,没办法打杀进去,只得退后。过了一会儿,齐国又打鼓冲锋,鲁国仍然不动声色,未见一个人杀出来。齐国人找不到对手交锋,悻悻然退回去了。
但鲍叔牙仍然兴致勃勃, 他说:“他们不敢打,八成是在等救兵。咱们再冲一次,看他们上不上! ”
于是齐军第三次擂鼓。那些士兵连冲了两次,以为鲁国人只守不战,已经兴味索然,但军令不能不服从,只好勉强跑过去。谁知这时对方忽然鼓声大作,鲁国的将士霍地喊杀而出,刀砍箭射,打得齐国兵马七零八落,溃败而逃。
鲁庄公想追过去,曹刿说:“慢着,让我瞧瞧再说。”
他就站在兵车上,极目远望,又下车审视齐兵的车印和脚印,再往四周瞧了瞧,才跳上车,说:“追吧! ”
他们一连追了三十多里,抢获敌人的辎重和兵器无数。鲁庄公大败齐兵后,问曹刿:“头两次他们击鼓进兵,你为什么不许咱们也击鼓呢?”
曹刿说: “打仗全凭一股气势。击鼓就是叫人打起劲来,头一次的鼓,力量最盛;第二次的鼓就差了;到了第三次,鼓就是震天价响,也不能带动兵马的劲头了。趁着他们松懈的时候,咱们‘一鼓作气’打过去,怎么会不赢呢?”
鲁庄公一再点头表示赞同,但是他依旧不明白为什么对方逃了,还不尽快追上去。
曹刿解释说:“敌人逃跑也许是诈,说不定前面还有埋伏,非得瞧见他们旗倒了,车子乱了,兵也散了,才能确定他们已经溃不成军,也才能放胆地追上去。”鲁庄公十分佩服曹刿。
《一鼓作气》的道理启示
这个成语的寓意主要有二。首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一鼓作气、把握机会。正所谓“气可鼓,不可泄”,只有一鼓作气,保持高度的热情,并学会借力、借势,才能将事情做好。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地掌握要点。其次,在做事情时,策略永远比蛮拼重要,好的时机也必不可少,并且应该注意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