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傅众咻》的故事
赵国大夫戴不胜久仰孟子大名,十分诚恳地请教他说:“您是大贤人,有大学问,对于治国、辅佐国君,总能有一套高明的见解,望不吝赐教。”
孟子问:“你是在问怎样引导国君走正道,对么?”
戴不胜说:“正是此意。”
孟子不认为这仅仅是个方法问题,思索良久,才勉强答道:“这个问题很复杂,不妨作个比喻:假如楚国有位大臣,他打算让儿子学会十分流利的齐国话,您以为是请齐国人来教好呢?还是让楚国人来教好呢?”
戴不胜说:“当然是齐国人教更好了。”
孟子说:“情况不那么简单吧,就算我们请来一个齐国人来教齐国话,可在学生的周围尽是楚国人在吵闹,不时地进行干扰影响。您想,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将齐国话学好么?你就是每日用鞭子抽打学生,督促他学,我敢肯定,他一定学不好齐国话。(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你同意这种推论么?”
戴不胜问:“以先生之见,怎样才能使学生学好齐国话呢?”
孟子说:“假如将学生带到齐国,让他在齐国都城临淄繁华的街市住下,时间不必太长,三年五载也就可以了。他每天接触齐国人,学说齐国话。这时,你用鞭子抽他,强迫他说楚国话也是枉然,他一定还坚持说齐国话,因为环境迫使他必须这样做。”
戴不胜反驳道:“您是说环境能改变人,可是在同样环境中人也有好坏的区分呀。譬如薛居州就是我国的贤臣,他并没学坏嘛。”
孟子说:“对,薛居州是个廉明的贤臣,但他一人对国君的影响毕竟有限。如果君王周围的大臣都像薛居州那样贤明,国王想做坏事也做不成啊。实际上,薛居州的处境和那个想学齐国话的楚人差不多。”
戴不胜恍然大悟说:“难怪君王不学好,是因为他周围的贤臣太少了。
《一傅众咻》的道理启示
孟子听说宋国施行仁政,到了宋国才发现,贤臣很少没有德才的人却很多,最终选择离开宋国。可见环境,特别是多数人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学习语言也是这样,在品德修养上也是这样。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