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 > 正文

《朽木不雕》的故事和道理启示

《朽木不雕》的故事

孔子有个弟子叫宰予,曾经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宰予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不附和别人,善于言辞,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娓娓动听。

开始的时候孔子很喜欢这个弟子,觉得他会很有出息。但是后来孔子逐渐发现了,宰予并不是他心中的好学生,而且恰恰相反,是一个不肯受他教育、不堪造就的人。

宰予并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迷信孔子,也不崇拜孔子竭力推行的那一套“周礼”。当时的习俗是父母死了,儿子要守三年的孝,宰予公然反对,说守孝一年就够了,用不着三年那么长。孔子十分恼怒,指责宰予是个不仁不孝的家伙。

一次,宰予请孔子谈谈古代圣王的德政,被孔子一口回绝了,孔子认为宰予根本就不配谈这个问题。

孔子大白天给弟子讲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听课,就派弟子去找。一会儿,去找的弟子回来报告说,宰予在房里睡大觉。

孔子听了很是伤感,生气地说:“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原来我听到别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一定与他说的一样;如今看来不能光听一个人说什么,还必须考察一下他的行为。就从宰予开始,我改变了态度。”

后来,记载在《论语·公冶长》中的“朽木不可雕也”这句话,被简化为成语“朽木难雕”或“朽木不雕”,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腐朽的木头不能雕刻成器,用来比喻一个人不受教育,不堪造就。

2022032002544330.jpg

《朽木不雕》的道理启示

成语告诉人们,人生是在不断地肯定别人和被别人肯定中成长的,无论是朽木还是美玉,都应该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