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 > 正文

《嗟来之食》的故事和道理启示

《嗟来之食》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不少人被活活饿死,活着的人也饿得奄奄待毙。

这时,有一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想发点“善心”,于是,每天早晨他都会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施舍给经过的饥民,以显示他的“仁慈”。

一天,黔敖又坐在路旁的车子上,等着有人经过。正在这时,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走了过来。他用袖子遮住脸,拖着一双破鞋子,眯着眼睛,摇摇晃晃地迈着步子,身体十分虚弱。

黔敖看到后,认为显示自己“仁慈”的时候到了,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远远地吆喝道:“喂!来吃吧!”他以为那个饿汉一定会感谢他的好意和慷慨。

可出乎意料的是,那个饿汉抬起头抖了抖衣袖,轻蔑地瞪他一眼说:“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你以为一个人为了食物,就会拋弃自己的尊严,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吗?还是收起你那假仁假义的一套吧! ”说完,那饿汉扭头就走。

最后,饿汉终因饥饿而死于路旁。

2022011101515490.jpg

《嗟来之食》的道理启示

饥荒之年,黔敖赈施灾民,这无疑是善举,但他态度傲慢、语气轻蔑,为饥民不能接受,终使善举不得落实,该成语告诫人们:尊重别人是至关重要的,即便是给人帮助,也要以此为前提,否则好的愿望则可能落空。

该成语还告诉人们,救济、帮助别人应该是真心实意的,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对于别人善意的帮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对傲慢者的“嗟来之食”,也要像那位有骨气的饥民的一样学会拒绝,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境,人都要保持自尊,这是作为人最可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