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的故事
北宋时候,我国出了一位著名的史学家,这便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生于公元1019年,二十岁开始做官,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编了一部叫《资治通鉴》的史书。据说,司马光从小就喜欢读史书。
后来,他看到从古到今,那时候就已经有了许多历史著作,一个人就算什么事也不干,一辈子也读不完。当时,他便产生了吸取这些史书的精华,编写出一部系统扼要的史书来的愿望。
受宋英宗的委托,司马光主编《通鉴》,在刘敛、刘恕、范祖禹等史学家的帮助下,前后花了十九年的时间,终于在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写成了我国最大的一部古代编年史《资治通鉴》。
这部书从战国一直写到五代,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大事,二百九十四卷,另有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共有三百多万字。这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很有科学价值的著作。编写这么一部巨著,司马光付出了极大的智慧和劳动。这也充分显示了司马光一生勤奋、踏实的作风。
相传,司马光小的时候,他同哥哥弟弟们在一起学习。他发现自己的记忆力较差,别人很快记住的东西,他都记不住。但他不甘心落后,决心克服自己记忆差的弱点。每当老师讲完课,兄弟们读上一会儿,都出去玩去了,他便留在屋子里,把门窗都关上,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直到能倒背如流,才肯罢休。
在《资治通鉴》的编写过程中,司马光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刻苦钻研,专心写作。有时工作到深夜,只睡几小时,一到五更,就起来继续写作。他上床睡觉后,怕睡得过久,耽误工作,就特制了一个圆木“警枕”,不让自己睡得过于安稳,以便早点起来工作。
有人曾看见过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的原稿,数百卷草稿的每一个字的每一笔,都十分工整,没有一个草写字。仅剩下的废稿残稿,堆放在洛阳,就占了满满的两间屋子。
因而,当司马光问他的好友邵伯温的父亲邵雍说:“你看我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邵雍便回答说:“君实,脚踏实地人也。”意思是:您做事治学,实事求是,认真踏实,一丝不苟。
后来,“君实,脚踏实地人也”被简化引申为“脚踏实地”这个成语。
《脚踏实地》的道理启示
典故中邵雍当时已的哲学家,他对司马光的称赞足以证明了司马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做事不浮夸,认真踏实。
成语告诉人们办事或做学问切不可好高骛远,骄傲自满,应该踏实认真、实事求是,在平稳中求发展。才能成为真正的博学者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