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 > 正文

《大器晚成》的故事和道理启示

《大器晚成》的故事

东汉末年,清河东武城人(今山东武城东北)崔琰在河北袁绍处当门客。当时袁绍的军队纪律很差,每攻陷一个地方,士兵们都要掘开坟墓,抢夺墓中的财宝,将尸骨拋于荒野,百姓们对此非常气愤。崔琰见此情景,就劝袁绍下令禁止再有这类事情发生。

他说:“古时凡是仁义的军队,从来没有挖人家坟墓的残暴行为,现在河北兵如此胡来,岂不惹得天下人愤怒,这实在是自取灭亡的作风啊! ”袁绍觉得崔琰的提醒非常及时,当下便命他为骑都尉,作为身边亲近的随从。

后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大败袁绍,崔琰被曹操所俘获。曹操看他是个人才,便留他在身边任职。崔琰不仅有才能,而且长得相貌堂堂、举止不俗,分析事物入情入理,最可贵的是,他有知人之明,善于了解人才,发现人才。

崔琰有个堂弟崔林,平时说话不多,性格比较内向,很少在亲友之间走动,特别是成年后淡泊功名,没有什么大成就。

为此,崔家的亲友们谈起崔林,都会显出一副鄙夷不屑的样子,评价崔林时常拿他和崔琰做比较:“崔林这个人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与崔琰比差远了。”

崔琰却不这样认为,他每次遇到亲友,都说:“我以为人的发达有迟有早,我不过早做了几年官,哪里比得上崔林。以他的见识和才干,将来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有大才干的人成就往往比较晚(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崔琰不愧是一位能了解人才并发现人才的人。事实上崔林非常有才能,虽然他从小默默无闻,但一直在刻苦学习,注意天下大事的变化,暗中积累知识,并且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为国为民做出贡献。

不久,崔林被曹操发现,曹操先是任命崔林为主簿,后任命为御史大夫,到文帝时,崔林竟官至司空,封安阳侯,成为魏国的股肱之臣。

成语“大器晚成”最早见于《老子》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本文故事出自《三国志• 崔琰传》,能更好地诠释成语的本义。

2021121503062082.jpg

《大器晚成》的道理启示

对于那些努力向成功迈进的人来说,因经历与机遇的不同,成功的时间往往也不同。年少得志的人固然不在少数,但也有很多事例告诉我们,年轻时的不得志与挫折、磨难,并不会影响坚持者的大器晚成。

能够称为“大器”者,必是“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学习永不嫌晚,但没有毅力根本完不成从普通人到“大器”的飞跃。